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记

发布时间:2021-06-17       访问量:

​ 

肖梓杨CFA163

 

从美国归来也有快三周了,心情也已经从当初在归国飞机上的亢奋逐渐转为平静。开始思考这将近一年的赴美留学中自己的收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期间我锻炼出来了更加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收获了友谊,正是因为不断的更新与收获也有了更加成熟的自己。

 

初到学校首要任务就是选课了,当我揣揣不安在网上递交选课,得到的结果基本都是“declined”。原因几乎也都是这门课的教授并不了解我的知识背景所以他们无法确定我是否可以上这门课。于是乎,一下午我都在发各种各样的邮件给教授们去争取我的课位,比如在中国的成绩证明以及在中国课程的内容。有时候教授疏忽了没回复我我只好亲自去教授的办公室寻求他的permission。我本是一个不愿意到处奔波去办事的人,但是面临着马上就要无课可上的窘境我也只好乖乖认怂每日奔波在校园里。最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件事我是十分气愤的,觉得教授们存心刁难国际学生,毕竟当时的英语能力不过硬导致我与人交流时并不从容,在写邮件时也经常在用词造句上举棋不定一封邮件有时候可以写一个下午。直到后来我的adviser告诉我学校里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去寻求资源并且靠个人能力解决问题,教授们一开始拒绝我倒不是故意给我设置障碍只是他们当时无法对我的成绩作出评估害怕我在课上无法取得理想成绩。所以作为学生你需要主动去向老师展示自己说服他们你可以驾驭这门课程。回想起来经历了两个学期这样的历练,我在个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上可以说有了极大的提升。

 

说完选课自然需要提到在宾大的学习生活,可以说宾大的学习氛围与我预想中的存在挺大的差异。在我的印象中作为著名的常春藤名校,校园里大家的学习肯定是异常努力,起早贪黑。然而当我来到学校时,却听说了宾大的另一个称呼:“party school”。就如字面意思,宾大几乎每周都有大大小小的聚会在学期末最盛。里面有癫狂的人群,醉醺醺的人躺坐在一旁,似乎在这里看不到什么学习的影子,而当我每次走进图书馆时里面却又是一幅幅埋头苦读的景象。随着深入的了解这又涉及到美国大学里另一个重要的东西:时间分配。美国的很多大学提倡自由利用与分配时间,核心其实便是就是“自由利用”,在这里无人强迫你几点上课,你可以随意选择你倾向的上课时间,可以是一早,又或是夜晚,可以是周一一天安排的满满当当,而周二周三却没有一节课。美国学生从小便被教导自由的同时也被引导着去规划自己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以此来换取自己的自由。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每周五都想去酒吧那意味着周五的时间需要被腾出来,那我在这一周的前四天便需要多加重一些学习任务。对此,我还是很享受的,毕竟我也不是一个愿意早起的人所以把自己的课都排在了下午。在学习中,大家对待求知是严谨的。有许多的作业布置下来基本都是需要最少一周去完成,这期间老师并没有明确要求需要给出什么样子的结论而是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了解与阅读去得出自己的结论,课上教授的只是一些公理与经验,而真正重要的是课后把这些东西运用进自己的思考中。因为教授及其看中学生们的思辨能力与质疑精神,求学的过程中在他们看来就应该对一切抱有疑问建立自己的结论。我在课上老师问大家最多的往往不是这个对不对,而是这个存在哪些可能,从而让大家展开辩论。

 

美国的生活起初可谓是很凄惨了,到了宿舍发现想喝开水竟然没有,而室友们竟然都是喝自来水。饮食方面美国的食物经常给我们带来的误区就是这里的人都吃牛肉,但是我发现这里的人真的不是经常吃牛肉,取代的都是食堂里的通心粉,三明治甚至连汉堡都是少有的。这给我一个中国胃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好在认识了一群中国交换的朋友大家彼此相互做饭算是解决了饮食的需求。说到交友就不得不提到几乎每个留学生都有印象的“中国人的小圈子”,诚然一开始我对自己在这个小圈子里感到非常舒适,毕竟交流与文化都没有障碍,在异国他乡何乐而不为?但是这个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缺乏与本土人的交流从而让自己在校园中始终是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和口语水平已经不是什么很大联系了,在我看来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障碍,毕竟我也并没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尝试融入美国学生的生活,虽然我也有交到几个关系很好的美国朋友但是也都是人家主动接近的我,在这一方面似乎是中国留学生的通病远胜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将要停笔之际又回首了一遍自己的美国往事,却并不感慨。仿佛生活本来就应如此,要说最怀念,也只是4月份躺在草地上看书的日子吧。

(文/肖梓杨  一审/谢博卿 二审/王明华 三审/涂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