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国外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礼仪
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留学生在国外的一言一行,特别是在大庭广众的表现,在外界看来,无不折射出祖国的影子和本人的文化道德修养。尽管自费留学生出国深造属于个人行为,但仍然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出国留学工作总方针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在国外学习深造的各级各类留学生有几十万,自费留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自费留学生的绝大多数以自己的良好表现告诉我们,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群体。在事业上他们有远大明确的抱负,在做人上有堂堂正正的标准,在言谈举止上有严谨自律的标准。他们不愧祖国优秀儿女的光荣称号,他们同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绝大多数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人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就是,个人的荣辱、个人的事业和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尊严是紧密相连的。如此众多的国家之所以欢迎我国留学生去他们那里深造,是因为他们看中留学生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因此,留学生本人不能把自己的表现完全视为无关祖国无关他人的小事。在事关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礼仪上应有一定的约束。无庸讳言,极少数留学生由于失于检点、举止粗俗,也多多少少给中国留学生的群体形象抹了黑。对此,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下,我们参照外交部关于外交场合的礼仪规范,并就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实际,谈谈怎样规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和礼仪,供大家参考。
1、 关于谈话
与人谈话表情要自然,以加强表达语气要亲切,表达要得体。说话时可适当配合一些手势,这样可效果,但手势不要过大过多,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指划对方或他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也不要离得过近,更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得意忘形,口水横飞。在公众场合,要加入别人谈话的圈子,应首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侧耳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把话说完。有人要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如有第三者要参与自己的说话圈子,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给对方提供说话的机会。与人交谈中如遇有其它事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表示歉意,说明理由,再握手离去。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交谈几句,“弹一弹钢琴”。不要只与其中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交际场合,自己说话时,要给别人留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时,应适时谈谈个人看法,以示呼应。对方在谈话中,不要轻易打断。非要插话时,一定先说一句“对不起”,表示自己有话要说。在相互交谈时,目光应注视对方,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显出不耐烦的神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打哈欠等漫不经心的样子。交谈中不能出言不逊,不讥笑、讽刺、斥责他人,更不能恶语伤人。交谈中不要无视他人,孤芳自赏,高谈阔论。一般不要询问女士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对女士的长相、胖瘦等不要品头论足。不要询问别人工资收入、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和比自己身份高的人。不随便议论宗教和民族问题。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以理服人,有节制,不要意气用事。交谈中,要注意维护祖国尊严。若无特殊话题,可谈些彼此感兴趣的天气、电影体育明星和社会趣闻等内容。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见到朋友一般不要发问“吃饭了吗”和“你去哪儿”等类不符合国外习惯并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一般见面时可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了吗?”“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等。
2、个人举止
举止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自然诚恳,蔼然可亲。站立要直,不要“三道弯”,身子不要斜靠一旁,不要半坐在桌子或椅子背上。坐时,腿不摇,脚不跷。坐在沙发上不要摆出懒散的姿态。女士坐相更要注意,坐下来双腿要并拢。在公共场所不要趴在桌子上,躺在沙发上。走路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要在众人面前慌张奔跑。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嬉闹。
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在剧场、商店、教堂、博物馆、会议厅等场合不要吸烟。在火车、轮船、飞机上往往分有吸烟与不吸烟的座位,要严格遵守吸烟的分区规定。进餐中,一般不吸烟,或征得在座他人同意后再吸烟。不要边走边吸烟。进入别人办公室如要吸烟,一定要征得主人同意。有女士在座尤其要注意。主人不吸烟,又未请吸烟,则一定不要吸烟。吸烟时,要把烟灰?t入烟缸。
要注意环境卫生 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丢弃果皮纸屑。要注意保持地毯、地板的清洁。吃饭时要把废弃的骨、刺、牙签、口纸等物,放到盘中或桌上,不得随手丢到地下。个人的不洁物品,应丢入垃圾桶,或放入自己的手帕或口袋中。吐痰应吐在口纸或手帕中,并及时投入垃圾箱或暂时放入衣袋(手袋)。要保持桌椅、沙发的清洁,不用脚蹬踏。进入地面干净的室内,应先在门口地毯(或脚垫)上踏擦鞋底再进入。雨、雪天应把雨具放在门外或前厅,不要把雨水、雪水、泥巴等带入室内。还应注意不要弄脏主人的器皿、家具、门窗、玻璃、窗帘、墙壁等。个人住处应保持整洁 客厅、房间要经常通风,不要有怪味。沙发套和垫布要勤洗勤换,灯饰、衣架、玻璃窗和各种装饰品要擦拭干净。
3、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是一个人文明礼貌程度的表现。要适时理发,男生最好不蓄长发。头发要经常梳理,男生胡须要刮净。鼻毛应剪短。要注意经常修剪指甲,指缝要清洁。头皮屑多的人要经常洗头。口腔要保持清洁、无臭味异味。内衣、外衣经常保持整洁,特别是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打油擦亮,布鞋和旅游鞋要刷洗干净。去朋友或老师家作客应事先梳理打扮。
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抠耳朵,挖眼屎,剔牙齿,修指甲,挫泥垢等。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口布捂住口鼻,面向一旁,并向在座朋友表示“道歉”。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葱蒜韭菜等辛臭食品。 如患感冒,最好不出席作客的活动。脸部、手、臂等外露皮肤暂有明显疾患、有碍观瞻的人最好先不参加对外活动。
4、日常交往
要建立严格的时间观念,应约到朋友家作客,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不能失约。到朋友家作客不要过迟或过早。迟迟不到,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而失礼。过早,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失约是很失礼的行为。到朋友家作客以后要打个电话表示感谢,或在日后见面时致意。
尊重老人和妇女是一种美德。上下楼梯、车辆,进出电梯,让老人和妇女先行,主动予以照顾。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要主动帮助提拿较重物品。进出大门主动为老人和妇女开门、关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或妇女,男人应主动关照帮助老人或女士入离座位。使用筷子进餐时不要用一双筷子来回传递,也不要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新到国外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5、进入老师或朋友的办公室及住所
到老师或朋友的办公室或住所需事先约定,并按时到达。到老师或朋友办公室及住所如无人迎候,进门前要先按铃或敲门,经主人应允后再进入。如无人应声,可稍等片刻再次按铃或敲门(但按铃时间不要过长)。室内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得擅自进入。因有急事或事先并无约定,又需前往时,则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万不得已,必须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在见到约见人后应先致歉意,要说声“对不起,打搅了”,并说明打搅的原因。一般不要站在门口或在门外欠着身子与朋友或老师说话。有时,主人未邀请进入室内,则可退到门外,在室外进行谈话。进入室内,如说话所需时间较短,可不必坐下,事毕也不要逗留;如所需时间较长,主人邀请之后也可入座。预先没有约定的谈话,时间尽量不要过长。
应邀到朋友家里作客,未经主人同意不能参观主人的庭院和住房。在主人的带领下可参观住宅的任何角落,但即使是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除书籍、花草以外的个人物品和室内陈设。到朋友家作客,除主人有明确时间安排外,一般可在上午十时或下午四时左右。在朋友家作客时,主人一般备有茶点、水果和饮料之类的吃食给客人,客人不应拒绝,在品尝时应啧啧称赞,并感谢主人的殷勤招待。如应邀在晚上去朋友家作客,主人通常要准备晚饭。进餐时应不断称赞主人上的每一道菜,并注意餐桌上的举止和礼仪(见下文)。应邀到朋友家作客,着装要整洁和落落大方。女士最好着长裙,男士要扎领带。一般来说,应着颜色较重的西装。男士去朋友家作客切忌光脚穿凉鞋。到朋友家作客,应热情地向主人家中的所有成员和主人邀请的其他客人打招呼。对家庭主妇应显得格外热情和尊重。有小孩在场,应主动与孩子握手,表示亲近。对主人家的宠物(猫狗之类)也要表示喜欢和欣赏,千万不要流露讨厌之状。离开时,应礼貌地向主人告别,感谢主人的接待。重要的宴请活动,在第二天,最好打电话再次表示感谢或写封短信致谢。
6、社交礼节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作法都要自然。正在交谈的人中,如有你所熟识的,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自然会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可说明被介绍者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介绍别人要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人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人,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坐着的人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在交际场合,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不要握得时间过长过紧。公众场合握手有先后顺序,一般是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后先致问候,待对方伸出手时再握手。多人同时握手致意时要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如带着手套,则应在握手前立即脱下手套。握手时双目要注视对方,并微笑致意。握手时不要左顾右盼。关系亲近的妇女在公共场合见面时可互吻面颊,男子之间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可以轻贴面颊。男子对尊贵的女士可以吻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对一面之交关系不深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7、如何着装
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便服与礼服。服装的种类、样式、花色千差万别,因场合不同,季节变化,个人爱好而在穿着上有所差异。原则上讲,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多着深色礼服,一般场合则可着便服。各国人士日常穿着的服装,如各式外衣、衬衣、港衫和各式西装等均为便服。参加隆重的活动则应穿礼服或深色西服。目前潮流,除在个别场合有约定俗成(如在隆重的典礼活动中,妇女不穿长裤和超短裙)外,多数人在穿着方面趋于简化。很少有人穿着传统的男士礼服参加活动。目前着装除样式花色繁多的便服外,很多隆重场合只穿深色质料较好的西装。应邀出席我国庆节或其它庆祝活动也可着民族服装。男士参加正式活动应着西装系领带,穿黑色皮鞋。女士也可穿西装(下身为西裤或裙)、中式上衣配长裙或长裤,也可穿旗袍或连衣裙等。夏季也可穿长、短袖衫配裙子或长裤。参观游览时,可穿各式便服、两用衫或休闲装。
参加葬礼和吊唁活动,男士一般着黑色或深色服装,女士也要着深色服装,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不用花手帕、不抹口红、不戴装饰品。参加婚礼,到朋友家作客,参加联欢会等,尽可能穿得美观大方一些,女士应适当装饰打扮。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旅行,可穿便装。
任何服装均应注意清洁、整齐、挺直。衣服应烫熨平整,裤子要熨出裤线。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上油擦亮。穿中山装要扣好领扣、领钩、裤扣。穿长袖衫衣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穿短袖衫(港衫),下摆不要塞在裤内。任何情况下不应穿短裤参加涉外活动。女士夏天可光脚穿凉鞋。穿袜子时,袜口不能露在衣、裙之外。
参加各种活动,进入室内均应摘帽,脱掉大衣、风雨衣等,并送存衣处。女士的纱手套、纱面罩、帽子、披肩、短外套等,作为服装的一部分可在室内穿戴。在室内一般不要戴黑色眼镜。就是在室外,遇有隆重仪式也不应戴黑色眼镜。有眼疾需戴有色眼镜在朋友家作客时,应向客人或主人说明,或在握手、说话时将眼镜摘下,离别时再戴上。
8、观看文艺演出
接到晚会请柬,能否出席,应及早回复主人,以免剧场空缺,影响气氛。如不能出席,已送来的戏票应按主人意见处理。请柬如附有座位号码,应对号入座。如无座次,到现场可按本人身份地位了解座位分配情况,然后入座,勿贸然坐到贵宾席。入座应脱帽。妇女可带披肩或大衣入场。 演出进行中应保持肃静,不要谈话,不要大声咳嗽或打哈欠,更不要打瞌睡。演出场所禁止吸烟,更不能嗑瓜子、吃零食。
观看文艺演出要准时到场,节目进行中不要进进出出,妨碍他人。节目在演出进行中不要鼓掌,不要叫好,更不要吹口哨。节目终了,报以掌声。切忌对节目表示不满或失望。除有政治问题外,一般都鼓掌。观看体育比赛,要发扬优良的道德风格,尊重客队。不起哄,不吹口哨,不鼓倒掌、喝倒彩。对客队的成功,应热烈鼓掌。
9、称呼与姓名
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社会制度不一,称呼与姓名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姓名不对,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引起反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出现误会。
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可冠以姓名、职称等。如“布莱克先生”、“议员先生”、“市长先生”、“上校先生”、“玛丽小姐”、“秘书小姐、”“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生”等。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对 服务人员一般可称服务员,如知道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但现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多地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如“福特神父”、“传教士先生”、“牧师先生”等。有时对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区别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还常带有冠词、缀词等。英 美澳新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译为约翰•维尔逊,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译为爱德华?亚当?戴维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为姓。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 Junior, 译为小约翰•维廉,George Smith, Ⅲ, 译为乔治•史密斯第三。妇女的姓名,在结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结婚后一般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玛丽•怀特(Marie White)女士与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先生结婚,婚后女方姓名为玛丽•戴维斯(Marie Davis)。书 写时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不能缩写,如G. W. Thomson, D. C. Sullivan等。
口头称呼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家里人,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10、参加宴请
接到宴会邀请(无论是请柬或邀请信),能否出席要尽早答复对方,以便主人安排。一般来说,对注有R. S. V. P. (请答复)字样的,无论出席与否,均应迅速答复。注有“Regrets only”(不能出席请复)字样的,则不能出席时才回复,但也应及时回复。经口头约妥再发来的请柬,上面一般那注有“To remind”(备忘)字样,只起提醒作用,可不必答复。答复对方,可打电话或复以便函。在接受邀请之后,不要随意改动。万一遇到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不能出席,尤其是主宾,应尽早向主人解释、道歉,甚至亲自登门表示歉意。
应邀出席一项活动之前,要核实宴请的主人,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是否邀请了配偶,以及主人对服装的要求。活动多时尤应注意,以免走错地方,或主人未请配偶却双双出席。 掌握出席时间 出席宴请活动,抵达时间迟早,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主人的尊重。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的习惯掌握。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身份高者可略晚到达,一般客人宜略早到达,主宾退席后再陆续告辞。出席宴会,根据各地习惯,正点或晚一两分钟到达。出席酒会,可在请柬上注明的时间内到达。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应向主人说明后悄悄离去。也可事前打招呼,届时离席。到达宴请地点,先到衣帽间脱下大衣和帽子,然后前往主人迎宾处,主动向主人问好。如是节庆活动,应表示祝贺。
参加家庭宴会,可酌情给女主人赠少量鲜花。 应邀出席宴请活动,应听从主人安排。如是宴会,进入宴会室前,要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和座位,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要随意乱坐。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先坐下。入 座后,按主人招呼,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盘中食物吃完后,如不够,可以再取。如由招待员分菜,需增添时,待招待员送上时再取。本人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肴,当招待员上菜或主人夹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表示“谢谢,够了。”对不合口味的菜,勿显露出难堪的表情。吃东西要文雅。闭嘴咀嚼,喝汤不要啜,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如汤、菜太热,可稍待凉后再吃,切勿用嘴吹。嘴内的鱼刺、骨头不要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用手(吃中餐可用筷子)取出,或轻轻吐在叉上,放在菜盘内。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都应放在盘内,勿置桌上。嘴内有食物时,不要说话。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口。
无论是作主人、陪客或宾客,都应与同桌的人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不要只同几个熟人或只同一两人说话。邻座如不相识,可先自我介绍。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时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也不要借此机会抽烟。奏国歌时应肃立。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贵宾席人员碰杯后,往往到其他各桌敬洒,遇此情况应起立举杯。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切记喝酒过量。喝酒过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态,因此必须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内。喝 茶、喝咖啡,如愿加牛奶、白糖,可自取加入杯中,用小茶匙搅拌后,茶匙仍放回小碟内,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单独器皿盛放。喝时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水果 吃梨、苹果,不要整个拿着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六瓣,再用刀去皮、核,然后用手拿着吃,削皮时刀口朝内,从外往里削。香蕉先剥皮,用刀切成小块吃。橙子用刀切成块吃,桔子、荔枝、龙眼等则可剥了皮吃。其余如西瓜、菠萝等,通常都去皮切成块,吃时可用水果刀切成小块用叉取食。 在宴席上,上鸡、龙虾、水果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飘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供洗手用(不是饮料)。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有时有的主人会为每位出席者备有小纪念品或一朵鲜花。宴会结束时,主人招呼客人带上。遇此,可说一两句赞扬这小礼品的话,但不必郑重表示感谢。各种招待用品,包括糖果、水果、香烟等,在宴会后不要拿走。
在冷餐、酒会上,当招待员上菜时,不要抢着去取,待送至本人面前再拿。周围的人未拿到第一份时,自己不要急于去取第二份。勿围在菜桌旁边,取完即退开,以便让别人去取。 中餐的餐具主要是碗、筷,西餐则是刀、叉、盘子。刀叉的使用是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叉送入口内。就餐时按刀叉顺序由外往里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将刀叉并拢排放盘内,以示吃完。如未吃完,则摆成八字或交叉摆,刀口应向内。吃鸡、龙虾时,经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开吃,否则可用刀叉把肉割下,切成小块吃。切带骨头或硬壳的肉食,叉子一定要把肉叉牢,刀紧贴叉边下切,以免滑开。切菜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撞击盘子而发出声音。不容易叉的食品,或不易上叉的食品,可用刀把它轻轻推上叉。除喝汤外,不用匙进食。汤用深盘或小碗盛放,喝时用汤匙由内往外舀起送入嘴,即将喝尽,可将盘向外略托起 。吃带有腥味的食品,如鱼、虾、野味等均配有柠檬,可用手将汁挤出滴在食品上,以去腥味。 宴会进行中,由于不慎,发生异常情况,例如用力过猛,使刀叉撞击盘子,发出声响,或餐具摔落地上,或打翻酒水等等,应沉着不要惊慌。餐具碰出声音,可轻轻向邻座(或向主人)说一声“对不起”。餐具掉落可请招待员再送上一付。酒水打翻溅到邻座身上,应表示歉意,协助擦干;如对方是妇女,只要把干净餐巾或手帕递上即可,由她自己擦干。
摘自:海外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