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凝聚红色精神 践行“中国自豪”
发布时间:2014-12-04 访问量:
“中国自豪,自豪中国,我们深深把你,把你祝福……”每天下午五点整,在南区大一教学楼的1203教室里,都有一段饱含深情、充满自豪的旋律在放学后的教室里不息地回荡着……
一曲红歌,浓浓自豪民族情怀
参与合唱的洪戈雯同学说:“作为大一新生,能参加‘12·9’三十周年的演唱感觉特别幸运,尤其是在了解了‘12·9运动’的背景与意义之后我觉得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本就应该积极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借由歌声向那些满腔热血的先辈们致上敬意,而让我们深以为豪的中国,也是因为他们才如此强大。”
一曲《中国自豪》,是基于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之下对于引领同学们对于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度思考,借由背景介绍、内涵挖掘与深情演绎等形式帮助同学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红色足迹,寻访铿锵革命精神
今年10月份以来,为配合团省委“全省青少年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国际学院开展了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其中,14CFA班杨浩然同学的寻访心得《忆峥嵘之岁月,担神州之大任》、14CITF班王志宇同学的摄影作品《铭记历史,面向未来》、14国金1班陈子赫同学的摄影作品《爷爷的光辉》脱颖而出,代表国际学院参与全省活动征集成果的评比。
谈及自己的摄影作品,14国金1班的陈子赫说:“这些奖章记录了我爷爷在参与红军,入党以来所获得的点点滴滴,之所以将奖章做成人的样子是为了象征我的爷爷——那个淳朴憨厚的老人,那个一心向党一心爱国闪烁着光辉的爷爷。”寻访红色足迹,寻一方热血红土,访一眼历史沿途。征集的图片虽然不够专业精致,但革命情怀早已深深融入其中,征集与寻访过程亦是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礼。
缅怀先烈,祭奠革命烈士英魂
今年的9月3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烈士纪念人”,作为全省大学生代表,国际学院百余名学生与江西省党政领导、退伍老兵及南昌各界代表一起,参加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仪式,与此同时,国际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其他学生会代表也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组织开展了缅怀先烈,祭扫活动。
烈士纪念日系列活动作为一次典型的仪式教育既是爱国主义的洗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其宁死不屈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以激发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争做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继承者与接班人。
主题团日,树立“家国天下”理想
11月以来,结合国际学院“品读大学·品择人生”系列活动中“一封家书”活动的开展,国际学院各团支部开展了“从‘一封家书’到‘家国天下’”主题团日活动,通过 “一封家书”活动引入,由最淳朴热烈的感恩之情发起,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将传承家书文化与守护亲情家园、树立感恩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贡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
对于全院“一封家书”活动参与率最高的14国际会计4班团支部,国际学院党党委副书记涂艳向支部赠全套《曾国藩家书》并鼓励同学们能从名家书中学习成长,借由家书形式回归传统、传承家书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家国梦做贡献。
坚定信念:以公益践行中国自豪
对于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的继承,对于中国自豪与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融合,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身践行。“励志计划”启动、百分之一工程爱心店开幕、金盘小学、案塘小学五年不辍的支教之旅、“小黄帽牵手夕阳”社区服务、江财国际与启音聋哑人学校爱心联谊、“寻找冬日暖阳”,还有即将启动的“听见阳光”为盲童读书活动……长期以来,国际学院致力于创新开拓公益平台,开辟出越来越多体现大学生时代特色、提升综合素养的公益项目,帮助同学们在践行公益的过程中品读大学、品择人生,让今日之国际青年,成为未来之国家栋梁。成为成为品格高尚、品质高贵、品味高雅的优秀公民。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学院2013-2014学年十大品行之星”评选与颁奖中,十位向上向善的好青年脱颖而出,如国际志愿者李日深,利用暑假赴印度新德里,在名为“The Earth Savours Foundations”的NGO中进行支教,教授来自贫民窟的孩子英语,数学和其他的基本技能。回校后联合创建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江西财大分会。如百里健行公益总冠军,为爱而战、热心公益的好青年卢雄保,仅用一周时间带领团队行走两所学校、三个校区、上千间宿舍为大病儿童筹集善款七千余元……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更是国际学子坚定信念、践行公益的集中写照,每一个德与善的坚守背,从幕后走向聚光灯下,激励着每一个国际学子以向上向善为人生导向,用新时代的践行精神将中国自豪发扬光大。
七十九年前,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在北平爆发;七十九年后,慷慨激昂的一曲《中国自豪》将响彻江财。“自豪中国,中国自豪,灿烂的前程,无限广阔”,铿锵的曲调还音犹在耳,每个国际学子都将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驱动,为实现百年名校“江财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记者团 郭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