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团学动态 >

江西财经大学“星火燃之队”探寻赣南采茶戏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6-30       访问量:

  6月28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星火燃之队”15名成员赴赣州市赣县客家文化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调研活动。作为627日至30日“三下乡”红色走读实践的关键环节,团队通过沉浸式观演、演员访谈与观众调研,精准把握赣南采茶戏的当代传承密码与创新脉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以青春视角助力客家文化破圈传播。


“扇子花”中流淌的客家魂

  实践队员们甫抵客家文化城,浓郁地方戏曲氛围扑面而来。百姓大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客家戏服,以幽默灵动的“矮子步”踏响节奏,手中“扇子花”翻飞如蝶,配合独特单袖筒,在婉转悠扬的客家唱腔中鲜活演绎采茶制茶场景。诙谐情节与乡土气息交织,令队员深刻体悟“三奇三绝”的艺术魅力。“演员的每个表情和精准步,都迸发着生命力,直抵客家人的乐观内核。”队员姚雯赞叹道。

▲百姓大舞台上演员们的精彩演出

▲演员们展示动作、身段


塑料板凳里的传承密码

  采访间隙,一个细节深深打动了队员们。观众席上,一排排红色塑料板凳整齐摆放,而舞台上同样用着类似的塑料板凳道具。这看似朴素的“同款”,却成为沟通台上演员与台下百姓的无形桥梁。

  “真没想到舞台上用的凳子这么接地气!这些普通的塑料板凳,恰恰是活态传承最真实的注脚。演员坐得,观众也坐得,戏里的生活与我们离得如此之近。”队员李易纯敏锐捕捉到这一意象,“板凳是塑料的,味道却是千年不变的客家情。这种不变的生活底色,才是传承最深沉的根基。”

  这不起眼的塑料板凳,成了队员们眼中最具象化的“客家红”传承符号——连接历史与当下、专业与大众、不变的精神内核与多变的时代形式。

▲戏台上演员用着红板凳表演

▲观众们坐着红板凳观看演出


艺术坚守与创新的碰撞

  演出落幕后,队员们走进后台,围绕艺术传承与创新展开访谈。问及坚守动力,从艺三十载的老演员陈师傅动情道:“茶馆里泡大的,忘不了那个味儿!再难也要把最‘土’的客家味道演下去,这是对老祖宗手艺的守护。”剧团骨干刘演员阐释文化担当:“演角色要‘花’得传神,‘茶童’的勤勉、‘俏妹子’的泼辣,都是活的客家说明书。”面对年轻观众断层,剧团负责人坦言:“娱乐选择太多,我们正通过短视频引流、创编现代小戏破局,渴求更多年轻力量加入。”

▲采访采茶戏演员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

  实践队员们还将话筒递给了台下热情洋溢的观众,聆听他们与采茶戏的情感联结和对这门艺术的期许。

  问老戏迷李大娘为何情有独钟:“听了几十年,听的是乡音,看的是乡情。像《补皮鞋》《钓拐》这些老戏,里头客家人幽默、勤俭、讲信用的特点演得太到位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好的戏,是福气!”问及年轻观众小田的感受:“我是被同学拉来的,没想到这么有感染力!唱腔虽然听不太懂,但表演特别生动有趣,接地气。这种‘土帮’感,很吸引我。”

  谈到对未来的期许,多位受访观众表达了共同的想法:“这么好的传统艺术,希望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多花网上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让它一直‘活’下去,不能断咯!”

▲采访现场的观众们


​文化解码后的行动决心

  从板凳戏台到围屋深巷,从老艺人的忧思到观众的殷切期盼,此次深度调研为星火燃之队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方向。基于调研发现的‘土潮’魅力与观众对数字化传播的强烈诉求,‘星火燃之队’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策划拍摄采茶戏主题宣传视频,聚焦“扇子花”“矮子步”等经典艺术元素,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开设专栏定向投放,以年轻化镜头语言展现非遗魅力组织团队走进中小学开展“客家采茶戏”主题宣讲,通过现场演示单袖筒表演、互动教学传统身段,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助力采茶戏走进校园和更广阔的网络空间,探索新媒体赋能客家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周新妍 王中来 赵奕涵 姚裕雯;|吴凤萍 刘一霏 汪棋琳;编辑|黄娟;审核|雷雨洲 王明华 涂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