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财国际“星火燃之队”暑期三下乡①|青春星火燃赣南,客家文化绽新声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号召,深入探寻赣南革命老区赓续红色血脉与活化客家文明的双重使命,6月26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星火燃之队”15名青年学子怀揣着对客家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深入江西赣州,开启了一场以赣南客家文化为根基、红色走读为路径的实践之旅。他们聚焦文化基因解码,以青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国际视野解读本土智慧,正式开启解码“客家红”、赋能文化传承的实践征程。
▲出征仪式合照
初探客家源流,触摸历史脉搏
6月27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客家博物馆,馆内斑驳的族谱和迁徙地图无声诉说着客家人自中原南迁的艰辛历程。“看到地图上那些穿越武夷山脉的路线,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肩挑背扛’的开拓精神!”队员周新妍凝视着展品感叹道。这段从两晋唐宋延续至今的迁徙史诗,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客家人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根系。
▲客家博物馆门前合照
品味古建智慧,领悟先民匠心
随后,队员们走进魏家大院,这座清代客家围屋建筑群为队员们打开了一部立体的文化百科全书。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和严谨的“九井十八厅”布局,处处彰显着中原文明的基因与赣南匠心的融合。梁枋间“蝙蝠衔铜钱”的吉祥寓意,门楣处“渔樵耕读”的儒家伦理,让队员赵奕涵着迷:“这些雕刻不只是装饰,更是客家人生活哲学和‘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精神的具象表达。”
▲魏家大院正厅
探寻福寿沟,汲取生态智慧
下午,实践队来到福寿沟博物馆,探秘被誉为“千年城市地下迷宫”的宋代福寿沟排水系统。展板上习近平总书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箴言与精密的水利模型相映生辉。“利用地形高差导洪,用陶管防腐蚀,这套北宋的系统现在还在用,太了不起了!”队员刘烨指着沟渠模型,对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赞不绝口。讲解员补充道:“这正是客家文化中实用理性与生态观的完美结合,对今天的乡村建设仍有启示。”
▲队员们研讨福寿沟保护与传承项目
纵览赣州风华,激发文化热情
赣州博物馆的旅程如同一扇穿越古今的时光之窗。从“宋城博物馆”的厚重历史,到“客家摇篮”的独特风情,再到“红色故都”的革命荣光,一件件文物将赣州的多重身份生动串联。郁孤台辛弃疾词韵犹存,队员们登台远眺,章贡二江奔涌;八境台飞檐斗拱,凭栏远眺,赣州八景与航运繁忙尽收眼底;龟角尾三江激荡,古老城墙砖石铭文斑驳,漫步其上,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站在城墙上,仿佛能听到筑城者的号子声,”队员李易纯说,“这份守护家园的深情,是客家文化最打动人的地方。”
▲队员们在赣州博物馆讨论学习
▲章贡古城墙
触摸历史的肌理,感悟先辈的智慧与坚韧,“星火燃之队”的青年学子们,正将这份对“客家红”的深刻理解与文化传承的炽热情怀,转化为创新传播的实践。他们带着对客家根基的体味与红色基因的感悟,步履不停,以青春星火点燃文化自信,用创新的笔触,书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图|周新妍 王中来 赵奕涵;文|吴凤萍 刘一霏 汪棋琳;编辑|黄娟;审核|雷雨洲 王明华 涂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