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到2012年,国际学院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春华秋实。毕业之后,从澳洲到国内,从中粮到财大,从期货分析员到大学教师,一路走来,感概颇多。而作为第一个回学院任教的毕业生,对于一路走来的学院有着和他人不一样的感受。不知道该用哪种角度去写这篇文章,是该以毕业生的角度去回忆在学院度过的最美好的四年时光,还是该以教师的角度去审视学院十年的国际化办学成果。这正如我任教的09国金2的同学,有些称我为“学长”,而有些则正统的叫我“老师”。其实,不论我站在哪个角度,母院一直都陪伴着我成长,我们的路,一直都在脚下。
2004年,来到了国际学院。当时我这个连伟大首都北京都没去过的“土鳖”就这样走进了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院,心情激动的等待着成为一个成功的实验品(当时被称为本科教学实验班)。大一,在南区1207教室读了一年的“英语专业”,英语精读、泛读、口语、写作等一大堆的英语课程让我感受到了要成为国际化的人才真是不易;大二、大三,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读了两年的“国际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公司金融、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等一系列的双语专业课程让我感受到了要成为国际化的人才真的真的很不易;大四,在经历了三年的锻造后,作为学校的交换生毅然决然的奔赴了德意志,去国际市场检验自己的国际化程度。
2008年,离开了国际学院。在经历了那个夏天毕业的伤感后,同学们背着各自的行囊奔向了远方。作为当时班上唯一一个去往南半球的,进入了悉尼大学攻读数量金融硕士。在澳洲的两年,上学院网站关注学院的发展动态成了那时每天必做的事情。
2011年,回到了国际学院。在感受了中粮作为央企的“神奇”和国内期货市场的“独特”之后,重新和学院走到了一起。现在,每周在南区1311教室和我的学生也是学弟、学妹讲授着汇票、本票和支票;讲课之余,和他们分享着我在学院那记忆深刻的四年。
再过三个月,2008级的国际学子即将离开学院去追逐各自的人生,去证明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再过五个月,2012级的国际学子即将踏入学院成为新的国际人,从此展开自己人生新的篇章。十年间,我们的学院一直经历着这样的离别和相聚,她陪伴着每一个国际人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不离不弃。因为对她来说,路,一直在脚下。
值此国际学院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一直在路上的她,十年的风风雨雨尘封了我们太多刻骨记忆。下一个十年,国际人将继续同舟共济,再创辉煌!
文:涂聪
2012年4月13日于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