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付出,爱心浇筑国际之花
  • 时间:2012-03-28信息来源:国际学院字体:[ ]点击:
  • 国际学院成立于2002年,马上十周年了。作为她曾经的一员,我很幸运能在她的发展初期,和很多同事、同学一起见证了她的成长。

    2004年6月我硕士毕业后,正式加入外事处、国际学院这个大家庭。彼时,外事处(现在OICE的前身)与国际学院是合体办公,即“两套机构,一套人马”。但外事处是服务单位,很多业务是面向并为国际学院服务的。我们每个职员既有自己的“主业”,同时又“身兼数职”。以我来说,我主要协助我的上司Jenny负责处理外籍教师事务,同时兼任国际学院04国际金融2班的班主任工作等。

    2006年10月我调任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专职教师,但仍然继续担任国际学院班主任工作,一直持续到2007年9月我去上海读博士前。作为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这3年的经验和感受是如此丰富、沉甸甸,以至于短短的篇幅难以承载。在此,我只能简略谈谈自身对国际学院的几个感受:

    Fresh and Busy:外事处、国际学院给人最大的印象是busy。每天从上班的8点开始,我们将陆续接待留学生、中国学生、外教、外国来访客人、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处理各种计划内或计划外的行政事务。有的时候,为打一个国际电话,我们还得特意等到下班时分,等外国同事上班后再与其联系。忙碌,但紧张有序,国际化工作的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追求很高的服务效率。但是同时这一切又必须以追求卓越的服务质量为前提。记得在每周五的例会上,大家都要将每周主要工作进行汇报和沟通,而当时的院长蒋经法院长则经常在例会上强调国际学院是一个全新品牌,每一位学生都付出了较高学费,学生和家长都对她有非常高的期望。因此,除了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以外,要求我们每一位职员为学生们提供所能提供的最好服务。正是这样理念的重视,使得我们对每一个工作细节、每一次接待的学生都要力所能及提供最大的付出和帮助。虽然当时工作压力大,我们常自诩像在外资企业工作,而不是在高校工作。但是这样的环境确实是锻炼了不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我当时很多同事,像Kevin、 Sean、Berry、Paul、Maggie、张雷、涂艳和李国艳等等,都是一群职场新人。我们这群青葱的“菜鸟”和国际学院一同成长和进步着。虽然现在不少人已经陆续离开了国际学院,但是这份宝贵的工作经验将会伴随我们终生。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涉外事务和国际化的教育是相当challenging的。和国际化背景的同事和同学交流、工作,语言的锻炼是一部分,更多的锻炼来自于国际化交流的视角。在很多时候,我都能感受到比较激烈的文化冲突,这在最初工作的一两年里确实让自己处于很紧张的状态。但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则是经历过后的收获,让我对中外文化交往和沟通有了更深的认识。除了和国际同事学到很多东西外,与国际学院的学生相处也是“教学相长”。总体来说,他们是一群非常有活力、喜欢表达且长于表达、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孩子。我曾经要求我辅导的班级在参加各种集体比赛中,要更加注重集体的团结和其中个人的感受和进步,不一定要去获得什么名次。结果,他们“偏偏”不能如我所愿,经常告诉我他们又“斩获”了什么奖项。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他们是一群敢于争取成功并为之付出的年轻人,他们就是用这样的青春常常感染和感动着我,与我结下了深刻的师生情谊。我和同事们经常被邀请去参加他们的各种party和精品班会,在会上,他们的落落大方、他们流利的外语和多才多艺常使我们惊喜不已。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群孩子他们将来一定会比我们优秀。当然,他们也有他们自身的弱点,在力所能及地给他们提供一些我的人生经验和指导时,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和方向。

    Supportive and Friendly:外事处和国际学院既是一个working group,也是一个大家庭。我的上司Jenny是一个我非常敬重的人,我刚入职时,是她手把手地教我,把领入国际化的大门。我的同事们都很supportive,Judy和我组成的外教留学生小组,经常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并不严格将工作职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分工范围内。Edward和Guy作为外事处和国际学院的“前辈”,常常把他们工作中的一些“秘籍”传授给我们。Kevin和Sean,常常与我一起探讨如何与学生交流与沟通。Berry和涂艳,在我出国和读博时帮我承担了对04国金2班的辅导工作。而同学们也从自己的角度对国际化的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每年新聘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刚到学校,需要熟悉相关环境时,他们就会组成一个volunteer team,然后协助我们工作。有时,我甚至利用“职务之便”,直接从我辅导的班级中找同学来帮忙。事后证明,这些同学非常helpful,常常获得了外国同事的赞赏。

    对于每一个“江财国际”人来说,国际学院是一份事业,这份事业凝聚了很多师生共同的心血。而这份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付出与呵护。作为国际学院曾经的员工,我会一直关注这这朵奇葩,祝愿她越开越美丽!

    文:王丽娟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